时事点津
释放消费潜力 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内需稳,经济才稳。在外部需求波动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练好内功,把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确保经济社会尽快回归常态化良性循环。
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关系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实际水平。目前,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但是,复工并不等同于复产达产,下游需求、外贸订单和居民消费的疲软不足,构成了生产经营全面恢复的制约性因素。要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从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两端发力:一方面,要通过减免税费、培育新消费亮点等多措并举,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另一方面,要合理增加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政府消费,补齐短板,增进社会效益,释放社会消费潜力。
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是稳就业、扩内需的必要前提。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才有就业、有收入,才能释放消费、拉动内需。要坚决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有力有序提速扩面,积极破解难点堵点、畅通循环。要从细微着手,对中小微企业这一吸纳就业的关键“蓄水池”给予金融财税等政策扶持,促进生产,兜底民生。要从长远考虑,从“高质量”和“供给侧”出发,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挖掘内需增长的长久潜力。
“新基建”正式定调 加强顶层设计
日前,国家发改委官方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指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广泛,投资空间巨大,不过“新基建”建设需要注意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避免政府大规模投资,要以需求为导向,不搞大水漫灌;在实施上要根据战略规划和市场应用需求,统筹规划好新基建长期发展路线图和年度投资计划,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避免短期投资泡沫。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二是优化政策环境。以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为重点,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三是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同时,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四是做好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通过试点示范、合规指引等方式,加快产业成熟和设施完善。推进政企协同,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部署建设和融合应用的互促互进。
我省出台交通基建方案 布局新一轮投资
在加强基础设施投资要求和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之下,近期各地纷纷出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布局新一轮投资计划。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近日我省正式发布《交通强国江苏方案》,提出到2035年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到本世纪中叶全面高质量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省。
根据方案,我省将持续发力铁路建设和机场统筹,一方面打造“轨道上的江苏”,到2035年,高快速铁路达到5000公里以上,货运铁路达到1700公里以上;另一方面增强机场群功能,打造轨道上的“机场群”,到2035年,南京禄口机场旅客吞吐量进入全球前50位,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实现15分钟航程覆盖全省域。
对于相对发达的公路网络,该方案提出,将完善公路网络,提升路网服务水平,到2035年,全面建成6600公里以上的“十五射六纵十横”高速公路网。同时,加快过江通道建设,促进跨江融合发展,到2035年,已建和在建长江过江通道达36座,长江两岸相邻县(市、区)实现直连快通。
注重构建高质量交通网络体系的同时,该方案更着力于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等。例如,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的推广,重点打造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两条绿色廊道,建设高水平的绿色交通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全周期数字化,完善船联网平台,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无车承运人监测与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的智慧交通体系。
方案提出打造“一带一路”的交通标杆示范项目、航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等在内的江苏十大样板。以打造枢纽经济发展样板为例,我省将优化宁镇扬、苏锡常通泰盐、连徐淮宿三大交通枢纽网络空间布局,并提升航空、港口、铁路枢纽综合服务能力,发展临空、临港、高铁经济,培育构建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
下一步,我省将结合实际,围绕江苏十大样板,根据“一年出亮点、两年见成效、三年出经验”的目标,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全力打造一批先行先试典型样板,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
特别推荐
苏州促消费升级 “姑苏八点半”点亮夜间经济
近日,《关于加快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促进“姑苏八点半”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正式发布,旨在繁荣发展夜间经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元化、便利化消费需求,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快促进疫后消费回补升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苏州夜间经济
《关于加快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提出了5项措施和3项保障,全方位支持苏州打造“姑苏八点半”夜间经济品牌。《意见》以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为抓手,突出文化旅游在夜间经济中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姑苏八点半”苏州夜间经济品牌,助力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
《意见》明确了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到2022年,建设20个以上市级、5个以上省级、2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经济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跻身全国夜间经济10强前列,努力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意见》提出,要繁荣发展夜间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餐饮消费、购物消费、健·美消费、住宿消费,鼓励和支持图书馆、品牌书店、景区、景点、文博场馆等各类文旅场所,特色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等商家,以及足球、篮球、羽毛球、冰雪、攀岩等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延长开放和营业时间,丰富夜间体验内容,完善夜间服务。
在培育夜间消费新业态方面,《意见》鼓励企业打造付费自习室、24小时书店、无人文创商店等新业态,要求规范发展KTV、特色影院、电竞娱乐、密室逃脱等娱乐服务业,加大新兴娱乐项目的引进和培育。推动建设24小时便利店、无人超市等业态,支持企业开展深夜不打烊、夜间专属折扣、夜间集市等促销活动。
《意见》对打造夜间经济品牌、提升夜间消费品质也有明确要求:积极发展“剧场经济”,着力打造10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小剧场演出,形成“江南小剧场”品牌;推出一批“美食文化/场景”的特色主题餐饮,打造“姑苏美食”品牌,各地要结合实际打造1条美食夜市街区,全市形成“10大美食夜市”品牌;鼓励利用古建古宅改建为主题文化精品民宿,打造凸显苏州特色、深受年轻消费者追捧的民宿品牌,全市集中推出“10大特色旅游酒店”和“10大精品民宿”品牌。
餐饮购物方面,《意见》明确,鼓励开展特色派对、啤酒节、美食节等活动,满足市民和游客差异化的餐饮需求;鼓励特色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举办夜间时尚走秀、文化体验等活动,打造知名夜购品牌。同时,加强对老字号、苏工苏作等资源的挖掘和提炼,开发苏州特色城市伴手礼。
《意见》鼓励健身场馆增加夜间体育培训、体育文化供给,支持引进高水平篮球、足球等商业赛事,支持举办夜跑、夜钓、篮球、足球等夜间大众体育赛事活动。
《意见》鼓励跨界融合、丰富夜间活动。鼓励画廊、商业综合体在夜间举办特展,开展夜间艺术品交易、拍卖活动;鼓励酒店引入非遗体验、文艺表演等项目,发展主题文化酒店、生态庄园酒店、帐篷酒店等特色旅游住宿。
打造“姑苏八点半”苏州夜间经济品牌
苏州市发改委关于《促进“姑苏八点半”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发布。《措施》包括:
(1)加大消费奖励力度。制定夜间消费系列奖励方案,开展高规格消费回馈活动。鼓励市场主体整合促销资源,创新促销方式,加大促销力度。
(2)打造夜间IP品牌。鼓励研发适用于夜间消费的特色IP品牌活动及产品,推出一批夜游、夜食、夜购、夜宿网红打卡地。积极发展“江南小剧场”等演艺品牌。支持利用古建古宅打造品牌精品民宿。
(3)实施夜间智慧服务。发布夜间消费热力图,强化夜间停车、公共交通、消费地图、节会活动信息引导。逐步推进夜间经济区域5G网络全覆盖,推进智慧服务,改造提升美化夜间景色。
(4)优化夜间交通服务。调整优化夜间交通限行措施,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停车位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增加道路限时停放车位,优化夜间停车收费标准。延长重点区域地铁、公交路线夜间运营时间,增加优化夜游专线线路,加强夜间重点区域出租车、网约车辆调配,加大公共自行车投放。
(5)鼓励夜间延时经营。延长景区、景点、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开放时间,开发夜间特展、演艺等体验活动。鼓励市场主体延长营业时间,增加晚间特色消费项目。
(6)实施夜间消费包容监管。支持开展“店外设摊”和“集中夜市”试点,鼓励制作个性化店招店牌。优化微型餐饮企业准入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放宽夜间促销活动审批。推进娱乐场所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对精品民宿进行包容的规范化管理。
(7)加强消费诚信建设。建立消费投诉联动处理机制,率先推行“无理由退货”。实施“自愿承诺+信用管理”模式,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诚信联盟”建设。加强打击不诚信经营执法巡查。
(8)加强经济要素支撑。对促进繁荣夜间经济的相关措施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特色人才优先给予人才政策扶持。提高国际信用卡、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便利度。
(9)丰富媒体宣传服务。鼓励各类媒体对参与夜间经济的商家给予广告宣传费用优惠。支持市级媒体开展夜间消费系列宣传活动。
(10)加强夜间服务保障。设立“夜间市(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统筹管理夜间消费秩序,制定夜间消费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加强夜间巡控警力,完善社会安保联防联控体系,营造安全有序的夜间消费环境。
参考报告
地方版条例密集落地 优化营商环境迎更多红利
地方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密集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抗疫情稳经济系列政策及时落地……一系列动作都显示了我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既是立足当下雪中送炭,也是放眼长远的深刻变革,伴随法规持续落地等进程,营商环境的优化将迎来更多红利。
地方版条例密集落地,法治化建设全面提速
近期,地方版营商环境条例迎来密集落地,从全国范围来看,营商环境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提速明显。其中,《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自2020年4月28日起施行。《条例》最大的亮点是5大制度创新,分别体现在“构建以告知承诺为基础的审批制度”“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制度”“构建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制度”“构建以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政策保障制度”这5个方面。
《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20年4月10日起施行,《条例》的亮点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一是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二是构建公平有序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三是构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四是完善普惠制全方位的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五是创新包容审慎公平公正的监管体系;六是健全完备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此外,还有多地也在密集推进营商环境条例的落地。例如,《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始公开征求意见,为制定条例作准备;陕西省日前印发了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方案;还有多地对2020年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事实上,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已经被不少地方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头号工程”,政策先行,层层深入,在全国掀起优化营商环境的潮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正式成为国家级的战略,而各地的积极响应也正说明这样的做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尤其是处在中国经济转型最为关键的当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展开无疑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改善我国投资和市场环境、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时间表、施工图
在近期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中,不少地方明确了各类事项的任务书、时间表和“施工图”。日前,《无锡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0》发布,该方案共包含18个方面60条具体措施,被称为无锡市优化营商环境3.0版。无锡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布的60条是在去年“80条”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聚焦重点领域,对标先进城市,着力推进各领域改革再突破、制度再完善、水平再提升。
浙江省发布《2020年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提出推进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例如,在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上,要求“开办企业平均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手续压减到2个工作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2.0”建设。
广西省印发《2020年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列出242条具体任务清单,各牵头单位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了29个专项实施方案,形成今年广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1个实施方案+1个任务清单+29个专项实施方案”的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方便群众办事。《方案》提出,到今年底,全区开办企业、登记财产、纳税、跨境贸易等世行评价指标和获得用水、获得用气、政务服务等指标力争进入国内前列。
河北省《2020年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体系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年度目标,包括企业开办1日办结;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5%以上;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0天;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办理时间全部压缩至3天以内等等。该实施方案提出,从加快企业开办速度等十个方面构建优质高效服务市场主体的政务环境,从依法稳妥处理企业破产案件、加大中小投资者保护、提升合同执行质量等方面明确推进措施。
多个重点领域发力稳经济
不少地方在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方案时,在重点领域持续发力,特别是在投资审批改革、贸易便利化、促进公平竞争等多方面谋划新突破,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活力,助力吸收外资稳定增长。
在投资审批改革方面,四川正酝酿出台关于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的指导意见,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完善投资审批事项清单,2020年年底前实现投资审批事项线上并联办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全程线上办理。
在推动贸易便利化方面,浙江表示,将推进智慧码头建设,压缩整体通关时间,确保进口整体通关时间领跑长三角地区,集装箱进出口合规成本保持全国最低水平。2020年底前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全部通过“单一窗口”办理。天津海关则联合京津多部门,围绕深化通关申报监管改革等,推出18项措施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
在促进公平竞争方面,上海提出,各类市场主体享有公平使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土地所有权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的权利。
更多红利将会释放
接下来,伴随法规持续落地、评价体系将在全国地级市推广等进程,营商环境的优化还将迎来更多红利。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营商环境的优化有着特殊含义。疫情期间探索了很多创新行政管理服务的方式,比如在线审批、在线纳税服务等,这些特殊的管理措施如果能够在依法治国原则下探索常态化,会极大推动营商环境。
专家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降低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干预程度,因此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可以考虑建设合适的权力下移机制,对地方单位的绩效进行考察,确保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