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参考咨询
决策参考 2019年 第 4 期
发布时间:2019/4/19 13:57:31 来源:禹州市图书馆 点击:1633  

本期要目

时事点津

提高防控能力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万亿元地方债将提前开闸

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成发力点

特别推荐

各地加速5G产业发展布局

参考报告

人口流动新动向透露城市发展哪些信号?

时事点津

提高防控能力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日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强调,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及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重大风险。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我国政治安全。

       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各地区各部门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要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要加强市场心理分析,做好政策出台对金融市场影响的评估,善于引导预期。

       习近平强调,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要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

       习近平指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切实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

       习近平强调,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以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

       有分析指出,从习主席讲话可以看到,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中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到现在强调全面防范重大风险,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万亿元地方债将提前开闸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形成了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截至2018年底,地方政府债券的余额是18.07万亿元,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的第一大券种,为提升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质量,更好发挥地方政府债券政策工具的作用。

       财政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开好前门,加大力度推进专项债券管理改革,在严格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挥专项债券应有的作用,较大幅度地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规模,加快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合理确定专项债券的使用投向,加大对稳投资、促消费的支持力度。

       此外,还要加强专项债券管理,确保法定债券不出任何的风险,要依法落实地方政府对到期专项债券的偿还责任。要规范专项债券的发行,进一步提高市场化水平,坚持专项债券市场化发行,严格杜绝行政干预和窗口指导,规范专项债券的信息公开,发行专项债券必须严格披露项目预期收益和融资平衡方案等相关项目信息。

       该负责人表示,持续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要坚持法制引领,一方面,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去支持地方合理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财政部推行了相关债务置换工作,在“堵后门”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对地方政府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进行问责。

       今年万亿元地方债发行即将拉开序幕。据悉,目前已确定新疆、河南、福建、云南等10多个省区市在1月份内发行地方债,已确定的发行规模超千亿元。

       发行计划来看,安徽、四川、贵州、浙江等多个地方债发行大省也将集中在1月下旬开启本年度发行。从发行场所来看,贵州省和四川省选择在上交所发行,安徽、海南、湖南等省份选择在深交所发行。

       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此前曾表示,今年增加地方政府债券规模,特别是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具体额度会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之后确定。

       按照安排,今年增加专项债规模将优先用于解决在建项目“半拉子工程”、存量隐性债务项目政府拖欠工程款问题等。在具备施工条件的地方抓紧开工一批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暂不具备施工条件的东北等地方也要抓紧开展前期工作,把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时间尽可能往前提。

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成发力点

    地方两会近期密集召开,各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稳投资纷纷做出部署。除了传统的交通、能源等基建投资,多地还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是个新词,但其涵盖的内容却都是大家已经熟知的新技术领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此前在谈及今年投资领域重点工作时就曾指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

        在梳理各地公开信息时也发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被多地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9年将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拓展各类创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建设,并实施北京智源行动计划,推动人工智能带动各领域各产业升级和变革。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也表示,2019年将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基地等。

        如果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迅速普及,能够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催化剂,推动制造业整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有分析说,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型基建涵盖范围更广,这些领域更能代表经济未来转型升级方向,将成为今年稳投资的发力点。

        不过,作为稳投资的重要基石,交通、能源等传统基建仍是今年各地投资重点。

        江苏省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南沿江、连淮扬镇等铁路建设,全面建成徐宿淮盐铁路主体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宁淮、北沿江高铁和沪苏湖铁路。

        福建、河北等地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交通建设投资的规划。福建将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抓好149个重大协作项目,并建设城际铁路、福厦客专等重大项目。

        新疆提出,今年要加强能源设施建设,推进准东新能源基地建设,建成投运喀什—莎车及莎车—和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并推动中石油、中石化加快重大油田勘探开发等。

        传统基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大,同时还会带动水泥、钢铁等上下游行业的就业,在稳增长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其实,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加快基建补短板,比如,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提前下发1.39万亿元地方债、财政部提前下发2019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发改委集中批复多地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等。

        有分析表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是今年稳增长的重要发力点,积极财政政策的发力点也将体现为地方专项债规模的提升,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会回升至10%左右。

 

 

 

参考报告

人口流动新动向透露城市发展哪些信号?

    近期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城市人口版图正出现重要变化:北京常住人口近20年首次负增长,上海常住人口减少。与此同时,郑州、西安等多个省会城市的常住人口将突破千万。人口流动的新动向意味着什么?透露出中国城市发展哪些信号?

       多个省会城市将破千万

       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2.2万人,出现近20年来首次负增长。而另一座超大城市上海,2017年常住人口也比2016年减少1.37万。京沪人口同时“瘦身”是近年来首次出现。

       与此同时,常住人口“千万级”城市即将增加。被称为“新一线”城市的郑州、西安、杭州等都有望加入人口“千万俱乐部”。根据“西安发布”于2018年底公布的数据,全市户籍人口数量接近1000万。

        中国城市人口新变化,是宏观政策导向与个体自觉选择共同作用形成的。

       北京重点高校硕士毕业生张欣,在北京公司总部工作一年后,去年主动申请到成都分公司工作。“看起来平台小了,但成都市场是蓝海,生活成本低且舒适。”张欣说。

       1994年出生的杨东明是东北人,在北京上大学。他毕业找工作时,把简历全部投给了杭州、成都、重庆等“新一线”城市。

       中央党校教授汪玉凯表示,过去是“孔雀东南飞”——人才和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近年来开始出现“孔雀开屏”,很多人愿意在省内以及中西部中心城市聚集、扎根。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在经历长期快速增长后开始进入调整期。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有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现象。

       人口迁徙背后是产业转移

       汪玉凯说,近年来,北京、上海两个超大城市推动“大城市病”治理,收紧落户政策。与此同时,高铁、互联网从实体和虚拟两个维度缩短了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新一线”城市迎来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人口迁徙的背后是产业的转移。58英才招聘研究院的研究显示,毕业生求职看重的因素中,排名靠前的三个是经济发展快、产业基础好和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在这几方面,“新一线”城市近年来均进步明显。

       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的郑州发挥区位优势,打造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朝“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2018年6月,在北京拼搏的张红超辞职前往郑州,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任职。“比起人才竞争激烈的北京,我可以在这里找到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张红超说。

       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凭借高教资源优势,提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一家网络通信设备供应企业工作了好几年的王女士说,她已经计划辞职到“生活成本更低、发展潜力巨大”的武汉工作。

       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指出,2018届毕业生就业首选“新一线”城市比例(37%),超越传统一线城市(31%)。与此同时,麦可思发布的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显示,2017届本科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76%、74%、71%和70%。而同届本科生在杭州工作的就业满意度为75%,仅次于北京。

       新兴产业的崛起,促使“新一线”城市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武汉2017年初提出“百万人才留汉计划”,到成都发布“人才新政12条”,从郑州向全球发出“史上最强”招贤令,到西安推出“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并实施“海底捞式”落户服务,“抢人大战”愈演愈烈。以杭州、长沙、武汉为例,2017年新增常住人口分别为28万、27.29万、12.67万。

       大城市未来将聚焦精细化管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要推动城镇化发展,抓好已经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工作,督促落实2020年1亿人落户目标,提高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我国很多省份的人口相当于一个欧洲人口大国,省会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首都。”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这些省会城市做大做强,将有力地辐射周边地区,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米红表示,城市新增人口尤其是中青年,是未来消费的中坚力量,对于城市内涵式增长有很大助推作用,同时有助于促进区域发展平衡。

       专家指出,应对人口流动新变化,要关注随之而来的公共管理新问题。部分城市在降低落户门槛之后,出现投机式落户购房的“户口空挂”,可能导致城市公共资源的设计、配置、使用等方面出现偏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宏源表示,吸引人才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政策最终落地的质量,要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上多下功夫,为引才搭桥铺路。

       “新一线”城市不断增加的人口规模,将给城市精细化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汪玉凯表示,从城市空间和结构规划的顶层设计,到养老、医疗、教育甚至垃圾处理等,都需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改变过去的粗放式发展,避免简单“摊大饼”。


读者服务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
 
搜索信息
 

 | 首页 | 本馆简介 | 乡村图书室 | 信息检索 | 读者留言 | 联系我们    
禹州市图书馆版权所有  地址:禹州市府东路  
CopyRight © 2012--2025 请使用1024*768 IE5.0以上浏览器阅读本站,以保证最佳浏览效果   
   豫ICP备12007941号  总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