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参考咨询
决策参考 2019年 第 3 期 
发布时间:2019/3/16 13:55:50 来源:禹州市图书馆 点击:1632  

本期要目

时事点津

国务院会议指出一季度经济发力方向

今年如何过“紧日子”?

特别推荐

部长轮番亮相 开年最强政策官宣

参考报告

“氢能时代”来临 正在走向规模化、商业化

时事点津

国务院会议指出一季度经济发力方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如何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和接下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对策略,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话题。

       按照此前公布的日程,本月21日,2018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项数据即将全面揭晓。

       上一年的我国经济会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在这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对2018年的经济发展态势作出了明确判断。会议指出,2018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各项指标匹配良好,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成绩来之不易,为进一步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积累了经验。

       从会议的有关表述来看,可以判断2018年我国经济的表现,从总体上达到了此前制定的预期目标。

       近段时间以来,除此次会议外,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也针对过去一年的经济增长态势披露了一系列重要信息。例如今年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一个论坛活动期间表示,201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的预期目标能够实现。其对应约8万亿元的增量,折合逾1.1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上排第15位国家GDP的总额,这是含金量很大的增长。

       在强调去年经济增长符合预期的同时,此次会议清晰地认识到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会议对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指出:今年我国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更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工作艰巨繁重。

       面对这样的形势,有关方面将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对此,会议明确指出:“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依靠市场活力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强调,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壮大新动能,突出重点补短板,培育扩大国内市场,促进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拓展我国发展回旋空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此前,多个国务院组成部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对于这些纲领性内容如何具体落地,都作出了明确阐述。

今年如何过“紧日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谈到为小企业减税时称,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实施减税主要是为了支撑就业。但同时财政收入自然也会吃紧,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一般性支出坚决压下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在2019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政府来说也可能是一种“紧日子”。财政部曾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将从4方面发力:

       (1)加力减负。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同时抓紧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发展。

       (2)补齐短板。大力支持中央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3)促进消费。深入研究论证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方案等政策,增加居民收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4)节用裕民。政府要把省下的钱用于保障民生支出。4项之中,有3项都是政府要过“紧日子”。

       地方政府已开始实际响应。以北京市为例,1月14日提请审查的北京市2019年预算报告提出,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6015.0亿元左右,增长4.0%。2019年为北京市近年来财力最“紧”的一年,一般性支出将压减至少5%,“公务接待费”“三类会议费”标准下调20%,“三公”经费支出较去年下降2%。

       北京市还提出,在年度预算执行中,除国家及市委市政府新部署的重大、紧急事项和民生领域刚性支出外,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此外,2019年北京将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特别新增政府债券等各类可用政府资金渠道,全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重点活动、全市重点工作、服务和改善民生等项支出。

       对于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来说,“紧日子”只是“紧”的问题,要节约花钱;但对于不少财政状况不好的地方,尤其是中西地区的一些基层地方来说,“紧日子”则是不折不扣的艰难时刻。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城市土地财政几近枯竭,企业的税收贡献持续减少,再加上地方债务问题恶化,部分地方的财政风险在2019年可能格外突出。

       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今年如何过“紧日子”是一场考验。

       首先,压缩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是传统招数,但这部分经费的压缩将会直接波及政府的行政运行,如果压缩过度,可能会“伤及”政府公共服务。

       其次,政府要结合具体工作,对财政支出分出轻重缓急,这对于政府安排财力支出很有必要。

       第三,整合地方财力,盘活各类政府资产,这是一种有现实意义的做法。比如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特别新增政府债券等各类可用的政府资金渠道,从地方整体工作来算好总账,安排好财政资源配置,可能有利于地方。

       第四,利用政策,学会借钱。主要指要用好政府发债、专项债券各类工具,利用好各类政策,从未来借钱,从上级借钱,从市场借钱。借钱就要负债,这个口子有赖于中央政府是否放开。

       有分析指出,应对“紧日子”,不能只是节用,最终还是需要开源、增收。在企业脆弱的情况下,开源不能变成“刮地皮”式的征税,而是要通过改革,激活市场,放活市场。以中国多年发展的政府财富与社会财富积累来看,现在国内市场“缺钱”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没钱,而是企业和个人都心存顾虑,不愿意投资或花钱,是市场僵局所致。因此,政府加强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对于增强市场活力来说,十分重要。

 

特别推荐

部长轮番亮相 开年最强政策官宣

    新年伊始,发改委、央行、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长轮番亮相,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具体措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制定出台稳住汽车、家电等热点产品消费的措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表示,在扩大居民消费方面,将制定出台稳住汽车、家电等热点产品消费的措施。

       宁吉喆表示,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不断扩大和升级的趋势明显,主要是有“四个升级”:一是整个消费不断向服务消费升级,目前我国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0%以下;二是商品消费向中高档升级;三是服务消费向提质增效升级;四是线下消费向线上线下结合升级。要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使消费进一步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从具体举措来看,将制定出台稳住汽车、家电等热点产品消费的措施,完善住房租赁、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的配套政策,挖掘农村网购和乡村旅游消费潜力,破除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投资准入的体制机制障碍。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2019年,宁吉喆表示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加大优质企业的债券发行力度,支持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缓解融资困难。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防范“黑天鹅” 保持股债汇市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度量”进行了阐释,向市场释放了清晰的信号。

       易纲表示,稳健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度”,主要体现为总量要合理,结构要优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方面,要精准把握流动性的总量,既避免信用过快收缩冲击实体经济,也要避免“大水漫灌”影响结构性去杠杆。比如,1月4日宣布的降准政策分两次实施,和春节前现金投放的节奏相适应,并非大水漫灌。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应保持与名义GDP增速大体匹配。同时,还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另一方面,要精准把握流动性的投向,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的作用,在总量适度的同时,把功夫下在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上。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人民银行宣布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根据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增长情况,向其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针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易纲表示,一是保持战略定力,稳住宏观杠杆率。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继续推动产能出清、债务出清、“僵尸企业”出清。二是妥善应对外部重大不确定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充实应对外部冲击的“工具箱”。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制度安排,提振信心。三是加强政策协调,继续有序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既要防范化解存量风险,也要防范各种“黑天鹅”事件,保持股市、债市、汇市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打早打小、露头就打。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下半年能用上5G手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重点给大家描绘了5G技术的发展蓝图。苗圩介绍,今年,我国将进行5G商业推广,一些地区将会发放5G临时牌照,下半年还将用上诸如5G手机、5G Pad等商业产品。

       苗圩表示,5G将构筑万物互联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成为社会数字经济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我们不仅要建好5G,更重要的是想方设法用好5G。一是加快促进5G终端成熟。5G芯片、终端的研发进程正在全力加速,力争5G终端尽快与用户见面,部分企业有望2019年中推出供用户测试使用的手机。二是加快网络建设进程。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放了5G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下一步将开展5G规模试验,着力打造城市级的高质量5G精品网络。三是加快培育5G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基于C-V2X的车联网标准体系、产业协同和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和5G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推动5G与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领域的协同创新。组织开展第二阶段的5G应用征集工作,集各方力量共促5G应用发展。

       在推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发展方面,苗圩表示,2019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供给性结构性改革,加大去产能力度,并更多采用技术和法制的手段,减少行政手段去产能。加大减法同时还要做好加法,今年国家将继续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发展。

       在消费领域,要继续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个三品的行动计划,在一些重点的消费品里,争取能够形成新的亮点,比如说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4K高清的显示等等。

       财政部部长刘昆:下一步还有更大规模实质性减税降费措施

       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201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简要概括就是要做到“两加大”“一提高”。

       刘昆介绍,“两加大”,就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和支出力度。第一,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一方面,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坚持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推进更为明显的降费,清理规范地方收费项目,加大对乱收费查处和整治力度。第二,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根据经济形势和各方面支出需求,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同时,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支持重大在建项目建设和补短板。

 

参考报告

“氢能时代”来临 正在走向规模化、商业化

    汽车发动机不“喝油”了,建筑取暖不烧天然气了,重工业热力来源告别黑煤球了……未来,替代这些传统能源的有可能就是氢能和燃料电池。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北京未来科学城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大会”,与会专家为人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未来图景。

       “氢能时代”来临

       氢能通常是指氢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它更加清洁、高效并可再生,相比于潮汐能、风能等,氢能更便于储备、运输,同时它也是“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纽带。氢能来源多样,可以从化石能源中获取,也可以从工业副产品、合成甲醇、生物沼气中获取。如今,氢能正在走向规模化、商业化。

       面对这一发展趋势,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均在氢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入。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地,氢燃料电池车部分已经投入使用。丰田FCV燃料电池商业车最大续航里程约700公里,美国“尼古拉”燃料电池拖车头最大输出1000马力,德国已批准燃料电池火车应用于商业化。

       不仅是汽车,发电、工业能源、建筑等,同样是氢能和燃料电池的重要应用领域。在日本,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已投入使用,使家庭有了自己的“发电站”和“供暖站”。航天领域,大推力火箭的动力来源也大多采用氢能。

       成本高、氢站少 氢燃料电池的短板

       近两年,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正式进入产业化元年,国家与地方陆续发布了《“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及规划。氢燃料电池汽车已在上海、郑州、张家口、佛山、云浮、十堰等多地实现商业化运营。国内各大知名汽车企业纷纷布局,传统能源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产业资本也相继在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加码投入。

       然而氢燃料电池汽车至今仍处于示范运营阶段。究其原因,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高制造成本和加氢站的布局偏少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称,氢能及燃料电池在生产、存储、运输、使用等环节还面临着供应链和使用链协同推进的问题,氢能源的提供方和氢能应用产品的生产方还需要形成创新体系。

       拓领域、亮身份  加快探索氢能社会

       首届北京未来科学城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大会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能源环境处高级项目主任张卫东表示,中国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兴起,将决定性地推动全球氢能和燃料电池研发及产业的发展。中国有实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氢能经济”。

       “氢能经济”不仅要考虑氢能如何快速落地,更要将氢能放在农业、工业、能源产业、交通行业、服务业等整体发展的大格局下通盘考虑。张卫东说,除了提升研发技术、改进使用材料等,氢能及燃料电池应用实现成本下降的关键因素在于市场规模,中国恰能成为市场规模大幅增加的重要推动力。

       研究机构莫尼塔的报告指出,目前国内市场对氢能使用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即将氢局限于传统化工生产的单一场景。事实上,氢能作为储能介质能够横跨电力、供热和燃料三个领域,推动能源供应端融合。


读者服务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
 
搜索信息
 

 | 首页 | 本馆简介 | 乡村图书室 | 信息检索 | 读者留言 | 联系我们    
禹州市图书馆版权所有  地址:禹州市府东路  
CopyRight © 2012--2025 请使用1024*768 IE5.0以上浏览器阅读本站,以保证最佳浏览效果   
   豫ICP备12007941号  总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