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城市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提出“韧性城市”目标。此前,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要求建设“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概念首次进入五年规划的顶层设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求补足地下管网、生活服务、防灾应急等短板,提高公共空间高效利用率,也是“韧性城市”应有之义。
所谓城市“韧性”,是指城市在受到重大冲击时,能够凭自身能力进行有效缓冲、抵御及修复。这些冲击既包括地震、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也包括大规模骚乱、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公共危机、社会危机等。2020年的新冠疫情,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带来沉重教训。许多城市暴露出了医疗资源不足、公共系统瘫痪、城市管理失效等问题,概括起来就是韧性不足。
将“韧性城市”纳入“十四五”,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撬动性影响,涉及行政、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在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方面,“韧性”更成为权重更大的衡量指标。城市功能形态要兼顾居住、商业、交通、应急避难等需求。医疗卫生设施、战略物资储备、地下管网的建设,将加码投资,拉动内需增长。实践表明,建设真正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需要多管齐下,不断提升城市的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生态韧性。
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就是要增强城市产业结构的多元性,提高城市支柱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防范化解企业金融风险,避免因一两家支柱性企业发生危机而影响城市整体的经济和社会稳定。
增强城市社会韧性,就是要提高公众危机意识,提高社会适应变化的能力。推进精细化专业化的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危机时期公众心理建设和引导,强化公众参与,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
提高城市空间韧性,就是要科学制定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空间规划布局中适当“留白”,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疫情等突发事件,合理预留避难场地、方舱医院等“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空间,做好设施接入条件预留。
优化基础设施韧性,就是要加强智能化改造,提高维护能力,增强城市交通、电力、燃气、信息、供排水、应急物资储备等“生命线”系统的抗冲击和快速修复能力,保障基础设施系统在极端情况下能正常运转。
完善城市生态韧性,还需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河湖、湿地水系的保护和修复,采取微地形、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屋顶绿化等形式,加强雨水的收集、净化、储存和利用,人工与生态手段相结合,避免城市内涝。
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在“韧性城市”中拥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新冠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电商、网上教育都有了爆炸式增长,对于复工复产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我国经济率先回升、社会恢复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这将深度牵引“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迭代。
韧性城市的建设要注重结合“城市大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一个全天候的城市危机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未雨绸缪”,提高设防标准,加大预防投入,宁肯十防九空。针对不同危机情景,要做好影响人群、范围和后果的预估,制订严密且可实施的动态化应急预案,提前完善组织准备、空间预留和物资储备,进行全天候预警,尽早化解危机。
而在“战时”,“城市大脑”要能够迅速反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化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共享,完善数据支撑,提高应急决策的即时性和科学性,开展“精确到人”的应急指挥,提升应急情况下紧急救援、转移安置、交通运输、生活保障、物资供给能力。同时,还需要及时反思和优化,不断吸收自身和其他城市在应对危机时的经验教训,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免疫力”。
“韧性城市”建设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十四五”规划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韧性城市”更是要秉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国已成功通过了新冠疫情的“压力测试”,未来需要举一反三、乘势而上,久久为功,严守城市安全底线,为提升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