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立冬养生法 |
发布时间:2016/11/7 9:11:53
来源:禹州市图书馆 点击:2584
|
11月7日是立冬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所谓“立冬补一冬”,此时养生应遵循阳气潜藏的规律,以“养藏”为根本,适当进补,并辅以运动、精神调养。
1
精神调养
立冬前后,宜温养神气,以养阳气,《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力求心境平静,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2
起居调养
立冬后,昼短夜长逐渐明显,天气逐渐转冷,此时起居方面要适当调整,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既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有利于阳气的潜藏,阴精的蓄积。
同时,睡前要用热水泡脚,因为脚不仅是足三阴经(注:足三阴经是指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注:足三阳经是指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终止处,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
因此,睡前热水泡脚可以达到安神活血祛淤的功效。除此之外,立冬前后天气仍不太冷,但早晚气温会明显下降,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尤其是睡觉时,皮肤腠理疏松,更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多见感冒、咳嗽等症。
3
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方面,“秋冬养阴”,立冬时心肺气弱,肾气强盛,饮食宜减辛苦,以养肾气。饮食调养方面,“秋冬养阴”,立冬时心肺气弱,肾气强盛,饮食宜减辛苦,以养肾气。此时饮食宜少吃生冷或躁热的食物,适合清补甘温的食物,如鸡、鸭、鱼类、芝麻、核桃、花生、黑木耳等,同时配以甘润生津的果蔬,如梨、冬枣、柑橘等。同时,可配合一些清润滋补的药膳进行调理。
木形人:百合栗子养阴补肾
饮食调养:宜进食具有养阴补肝肾功效的药食及药食两用之品,如山药、糯米、银耳、菊花、五味子、酸枣仁、女贞子、枸杞子等。
药膳可选择“百合栗子羹”:
鲜百合100克,栗子(去壳)150克,淮山30克,冰糖适量。鲜百合、栗子、淮山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2小时,调入冰糖即成。
功效:润肺养阴,健脾益肾。
金形人:“参麦地黄汤”补气健脾
饮食调养:宜多吃具有益气养阴、补肾益肺功效的食物,如猪肉、鱼肉、鸡肉、梨、粳米、大枣、枸杞子、银耳、太子参等。
药膳可选择“参麦地黄汤”:
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五味子15克,猪瘦肉100克,陈皮5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将猪瘦肉洗净,切成小块。所有用料洗净,生姜拍烂,备用。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小火煮2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益气健脾,养阴生津。
火形人:山药黑木耳有助肝肾
饮食调养:宜以益气养阴,平调肝肾为法,可多吃芝麻、核桃、花生、黑木耳等食物。
药膳可选择“女贞子山药粥”:
女贞子3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洗净的女贞子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煎煮成汁,去渣留汁,再加入洗净的粳米、山药和冰糖及适量水,用小火熬煮成粥即成。
功效:健脾益肾养肝。
水形人:“桑葚白馒头”补肝肾
饮食调养:可多吃具有疏肝健脾,益气养阴,补肝肾功效的食物,如猪肉、鱼、鸭、太子参、枸杞、山药、地黄等。
药膳可选择“桑葚白馒头”:
桑葚30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30克,鸡蛋500克,白糖50克,面粉2000克,酵母粉适量。将桑葚子、女贞子、旱莲草洗净,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煮20分钟,去渣留汁使用。将面粉、药汁、白糖、鸡蛋放入盆内,加酵母粉揉匀,揉成面团,做成白馒头,上笼蒸熟即成。
功效:补益肝肾。
土形人:肝气麦冬益气养阴
饮食调养:采取益气养阴,健脾益肺配合补肾的方法,可多吃猪、牛肉、乌鱼、太子参、山药、麦冬、山萸肉、冬虫夏草等食物。
药膳可选择“枸杞鸡肉汤”:
鸡半只,枸杞子15克,淮山药30克,生姜片15克,精盐适量。将鸡肉洗净切块,倒入开水锅中烫一下取出,以去除腥味,然后把鸡块放入砂锅中,加入淮山药、枸杞子、生姜片及适量水,用小火煮至肉烂汤香,调入盐,再煮一沸即成。
功效:补肝益肾,温中益气。
4
运动调养
立冬时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养阳气,使阳气潜藏,可选择八段锦、十六段锦、太极拳等,不适宜太激烈的运动,同时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佳,不宜过度运动,使大汗出,使阳气外泄,寒邪容易入侵。运动时,要选择在向阳的地方进行,如操场、运动场等,早上运动不宜过早,要等日出见阳光后才运动,以防阴气太重损伤阳气。
本周推荐穴位: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足三阴经交会之处。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进入立冬,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水肿脚气,心烦失眠等症状较前明显,捶打三阴交穴能起预防调理作用。
取穴:在内踝尖直上三寸(四横指处),胫骨后缘。
|
|
|
|
|
|